Cindy最近感觉乳房不太舒服,莫名其妙就会疼,摸上去还有小个肿块。她记得曾在网上看到"与月经周期无关的乳房疼痛、乳房肿块有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症状",不免有点担心。于是她打算趁着周末公司组织的体检查查看。
一个星期后,体检结果上红外乳透项目栏里写着"乳腺轻度增生,建议到医院复查"。Cindy把之前那颗悬着的心踏踏实实地放回到了肚子里,下班顺路去药店买了点治乳腺增生的药,就开始了"治疗",再没理会复查的事儿。
谁知,按时按顿地吃了几个月的药,Cindy的"增生"不但没见好,反而越来越严重了。无奈之下,她只好去了医院。经过大夫触诊、乳腺B超、组织穿刺病理检查等一系列诊断,最终被确诊为乳腺癌。
虽然早早意识到乳房的异常,也有意识地进行了检查,但由于检查手段选择不当和自己的一时"聪明",Cindy还是错过了乳腺癌早期最佳的治疗机会……
从Cindy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,对于防治乳腺癌,学会乳腺自检还远远不够,发现了问题,及时到医院就诊,选择正确的诊断方式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。
20-40岁的女性,除了每月进行乳房自检,需每隔两年,由专业医生做一次临床检查或乳房影像学检查;40-49岁间的女性,除每月自检,每年应做一次专业性的乳房检查;50岁以上的女性,除每月自检,每年须做一次临床乳房检查和乳房X光摄影。
一般来说,乳腺检查最常用的手段有乳腺临床查体、乳腺B超检查和乳腺钼靶检查。另外还有乳腺核磁共振、乳腺CT检查、乳腺溢液涂片、乳管镜、乳腺穿刺等等。每种检查针对的情况和对象略有不同,也会有部分重合,有时还需要同时应用两种或更多方法,保障诊断的正确性。
乳腺临床查体
这是乳腺疾病检查的第一关,由医生直接为患者进行乳房视诊和触诊,通过观察和触摸乳房来诊断疾病。一些有经验的医生能通过反复触诊,结合对患者病史的综合分析,甚至可以检出某些辅助检查,包括B超和钼靶都发现不了的早期病灶。因此,乳腺临床查体既是医生对病情的初步判断,又是对其他检查结果的查漏补缺。如果刚好碰到男医生出诊,也千万别因为难为情而绕开这步,给漏诊可乘之机。
乳腺B超检查
对乳房通常比较致密的亚洲女性来说,乳腺B超检查的分辨率好,对发现乳腺内的微小病灶,尤其对囊肿性和实性肿瘤的鉴别很有优势。因为它是无创检查,可反复进行,价格又不贵,所以是乳腺疾病检查非常常用的手段。
乳腺钼靶检查
乳腺钼靶检查分辨率高、重复性好,留取的图像可反复对比。它可检出医生触摸不到的乳腺肿块,尤其对于大乳房和脂肪型,其诊断率可高达95%。
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癌症协会建议:正常女性,35-50岁应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,根据检查结果决定其后的乳腺钼靶检查频率。50-74岁的女性,每年应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。因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年龄较早,所以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就应到医院乳腺专科进行乳腺钼靶常规检查,结合检查结果和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,决定以后乳腺钼靶检查的频率。
需要注意的是,未完全发育或未婚、未育的女性乳腺不宜接受大量射线,年轻女性因为腺体很厚,钼靶检查成像效果差,因此不建议每年进行钼靶检查。而年龄较大的女性腺体萎缩,照相效果好,则可选择乳腺钼靶检查。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无论是B超还是钼靶检查的结果怎样,都一定不要自作主张,只有让乳腺专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,才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。